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哈佛学霸揭秘各国学生作息:哪国的孩子最会学习,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 来源:父母堂
图片

周末我看了一部探索世界各地教育的纪录片《Homo Academicus学习的人》,来自四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哈佛学霸,走遍世界,寻找“最好的学习方式”“最会学习的人”
图片

本文配图均来自于《学习的人》


他们在两年的时间里,走访了中国、韩国、印度、以色列、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中小学以及大学,实地采访了当地的学生、家长及老师。


全世界不同文化圈背景下的孩子,都有着怎样的学习方法和动机?这部纪录片告诉了我们答案。


1

成绩不好,交不到朋友


首尔的鹭粱津是汇聚了炙热学习热情的场所,这里布满考试院,为了更好地准备高考,数不清的少年们将自己隔绝起来。


每个小隔间基本只能容纳一张小床和书桌,封闭的环境让考生不会受到外界影响,有助于集中注意力背诵和解题。
图片


这样的方式让韩国的高考也被称为“一个人孤独的战争”。


考生们人均从早上7点学到晚上十点,可因为竞争太激烈,大部分人仍觉得这样的强度还不够。


有位女生很打动我,当她实在承受不住高强度的学习时,就一边看别人直播学习,一边给自己加油。当手上磨出了茧子没法握住笔,就用手绢把手和笔绑在一起继续书写。


另一边,韩国的大峙洞,是一座“不夜城”,也是“补习街”,这些琳琅满目的灯牌,不是各种娱乐场所,而是遍地开花的课外辅导班。
图片


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们,在放学后都赶来这里上课,晚上十点,这里的街道都被接送的学院巴士占领。
图片


一位司机说:

“这是属于教育的天堂,所有的大人都对这里满怀敬意。”


哈佛学霸们街访了一群放学后的小学生们,想知道十岁左右的孩子要学习到多晚。他们得到了答案,补习班后到家还得再做一两小时的课后作业,入睡时间无一例外都在11点后,甚至凌晨。


曾经我看过一部关于教育的韩剧《天空之城》,其中描述一群为孩子挤进最优秀的补习班、死守孩子的成绩家长们。“我宁愿做一个咖啡杯,也不想做你的孩子!”(点击文字回顾往期内容)


当时看剧时,我产生了疑惑,韩国的教育如此恐怖吗?这次看了纪录片我明白了,在严酷的应试教育下,“考试至上”导致的内卷是无可奈何的现实。


很难想象这样的话出自小学生之口:

“成绩不好的话朋友会看不起我。”

“成绩不好,交不到好朋友。”

“孩子们都喜欢交好的朋友、聪明的朋友。”

图片
图片


而大孩子心里就更明白了:

“学习会让人变成机器,但只有好的机器才有工作。”


如果考得不好,人生会非常惨。


2

世界上最难的考试


印度的“教育热”完全不亚于韩国,无论是印度的穷人、中产或是富裕阶层,都在学习上打足了鸡血。


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有句玩笑话是:

“是因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去了麻省理工。”


对印度的孩子来说,考印度理工比考麻省理工更难。


印度理工学院IIT的入学考试JEE被称为世界上最“难”的考试,难的不是试卷的难易程度,而是极低的入学率。


印度13亿人口,每年参加JEE的考生约40万,最终只有4000人能通过考试进入IIT。


IIT出了不少知名校友,在全球500强中有30%的CEO来自印度。


印度的一座中小都市科塔市,是印度最大的学院聚集地,4万多名考生为了上学院而在这里读书。
图片


考生拉科普在早上4点45分就起床开始学习,直到凌晨1点,晚上至少学习5个小时。他努力学习是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印度的孩子有着令人惊讶的数学能力,印度的速算能力世界一流,就连小学生都能倒背如流印度教经典“贝塔”数学公式。
图片


我找了一道印度高考难度的数学题,这些数学知识在我国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才会接触:
图片


在印度,学习计算并不是为了应用到生活中,而是为了改变命运。


由于印度受种姓制度影响,学习有了特殊的意义,印度有7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考试是底层人们跨越阶级、向上攀升的一张门票。


哈佛学子走访了几家辅导班,小小的房间里挤满了学习的孩子,虽然条件艰苦,但每一个学习的孩子眼里,都闪着希望的光,每个孩子都背负着整个家庭和几代人的希望。


辅导班的教师苏尼尔称,孩子们希望通过学习摆脱贫困,为了改善艰苦的生活环境才这样聚在一起上课,孩子们知道,只有学习才是希望。


学习成为了一种竞争,被附加上了未来的砝码,但只有通过考试这一条路,进入好的大学才能改变命运。


3

哈克尼斯圆桌

讨论&提问


再来看看一些西方国家,纪录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共性:通过讨论、提问、交流来获得知识。


在法国,讨论是学校很自然的现象,虽然课上因为和考试有关联会有局限,但是在课堂上可以自由讨论,哲学问题也被视为课堂的重要部分。


美国的学校同样重视培养学生讨论和交流的能力,著名的“哈克尼斯圆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美国培养出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名门私立高中——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有个特别的学习方法——“哈克尼斯圆桌”,也是自主讨论课的代名词。
图片


哈克尼斯圆桌的意义是希望每个与会学生都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想法,敢于和任何人对视交流,并且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意见。


圆桌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上课,老师在这里的角色是讨论的指引者,而不是知识灌输者。


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父母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提问的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参与其他活动。


纪录片主人公哈佛学霸之一的犹太人莉莲,是一位没有特别进行私人教育,却成功进入世界最顶级名牌大学的孩子。


她的犹太养父给大家分享了他的育儿经:大多数父母在孩子放学回家后,会问TA:“今天你在学校学到了什么?” 有一种更好的方式是:“今天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图片
图片


对犹太人来说,学习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只有深度思考才能提出问题,与他人分享见解和讨论,这种组队学习的方式尤其重要。


在犹太人集聚的公共图书馆,非常吵闹,因为很少有安静看书的人,更多的读者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激烈讨论,通常彼此之间都是陌生人。
图片


以色列反对消极被动地接受学习,期望孩子变成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而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人。


写在最后:


看了这么多其他国家的教育,每个人一定都能感受到一些我们熟悉的东西,也能看到很多差异之处。学习从来不止是学校范围内的学习,还有家庭的学习、自我的学习、社会的学习……


独自学习or共同学习?何为“最好的学习方式”?纪录片中反复提及的观点是:

“没有哪一种教育是最完美的,我们都在探索的路上”。


教育模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 The End -

— 好物推荐 —

图片


图片

教育

1 2 3 4 5 >> 

公众号 • 父母堂

  • 父母堂微信号 : askjane
  • 融合中西,聚集海内外精英家长,开拓国际化教育视野。
  • 手机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订阅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