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精神分析术』第六章 解释及他种干预3
  • 来源:无限笔迹

治疗历程的图形模式

大约二十年前,还没见识过莱克的体系,我便已设计过一套有关精神分析治疗历程的概念化体系,自觉极有益于自己的了解与教学。历来学生们对此颇为欣赏,所以我愿尽力将之转载于此,虽然它更适于使用黑板及多色粉笔即席做口头讲解,因如此则能逐步将图形绘出,且能随时抹去重画⑥。【⑥此处我愿乘机强调教学上让学生们自己绘图,将这些概念图解的价值。此事有两种做法。其一在学生们看过我的图表以前先让他们试着自己画。其二是在他们看过某些图解后,要他们加以讨论、批评与改良。这些差异间的讨论有时颇有助益、有时益增混淆,端视指导者处理得当与否而定。有些人就是画不出图来,也看不懂别人画的东西。有的人会觉得图解颇有助益。还有些则觉得自己设计的图解对自己最有帮助。】

我曾要求过学生们以抽象方式考虑,一个人从小孩而终至变成一位精神分析患者,其半生的历程若何。我要他们把他的出生(B)当作一点,他的生命过程当作一条线。这条线从那一点一直延伸向未来。父母、同胞、环境及特发事件等加上体质的与天性等因素,则将精确地决定这个生命过程所将走的方向。

如果这是个“正常的”、健康的、理想的人生,也许其后的过程可以图解如图十。

   

                        

或者,随着他生命的成长,他的目的起了变化,但变得更好。设想G2代表这一类的变化,超越了G1 所代表的,一般能被接受的“正常”生活目的(或一连串的目的),则图十一当可代表此种发展过程的图型。

但是我们此处所亟欲以图解说明的乃是那些违离其标的——即,一个可被接受、不遭非议的标的——而偏向那令人失望、令人不满的“虚假”标的(G3)的人的生命历程。我们可以将之图解如图十二。

我们的理论认为他之所以会转向如斯一个不合适的标的,或“虚假的标的”,乃因早年面对生命之种种机会与危险时所获之错误技巧所致。同时我们也知道,这些错误的生活技巧原是早年形成期里对种种阻碍、伤害、痛苦体验、重大误解,及其它“伤害”的反应在我们的图上我们可以将之标示为X1、X2、X3 及Xn (图十三)。

如果这转向的历程继续下去,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心理症的孩童,一个精神病的孩童,或一个犯罪的孩童。然而就我们所知,在这发展之间人格常有所分划,而其中的一部分又回到了原来走向“良好”标的之方向或路径。个体的部分跟着社会的要求而成长、而行动,不过多少不及其它沿着原来的G1 路线成长的人那么有效率。

然而他人格里的另一倾向依然顺着“不良”的目标方向走。这两个相反的倾向间的冲突存在于同一人格内,造成紧张感与症状,而终于迫得患者来寻求治疗。

现在我们复把治疗的因素引入我们的图解里。冲突变得无可忍受。被命运、环境与错误所摆,挣扎不休的“牺牲者”终于到了不能不寻求协助的地步(图十四里的星号)。在我们的模式里,他幸能接触到一位精神分析师,而开始了精神分析治疗。在图解上我们用一个新的范畴来代表这颇有别于患者往昔及目前生活的活动。此一治疗为他的生命带来了一个转折点,但这转变不是马上就看得到的。

在与治疗家建立了关系后,我们所讨论的这个人又多了个“患者”的身份,他过的不再是双重生活,而是三重生活。在一方面,他继续着和他的家人、他的朋友、上司、下属及他日常生活里诸色人等间的关系。就我们所知,这只是一份不完全的、部分的、“浮浅的”存在。在这之下是存在的冲突倾向,这只为他模糊地意识到,但自会表现于他的生活之中。然而每天一小时,在精神分析师那激惹回忆的神秘斗室里,他人格里潜意识的、隐晦的、变态的部分重又一览无疑(通过言语的表达)。当然,他终将发现,他人格的埋藏部分乃是他婴儿期的延续,代表着婴儿期(或更正确地说,对婴儿期的反应)的过份延伸与扩展。他自以为早已遗忘的旧伤旧愁在精神分析处境里又回到他身边来,而可以说,它们一旦回来,便从他体内消失。所以有一度那无益的“不良”标的倾向或将益形恶劣。但是在分析的某一点它们终将开始减少与消失。在图十四里我们将试图把这模式的第二阶段表现出来。精神分析已经开始(A),精神分析处境滋长于患者生活之中。同时还有现实处境的存在(R),而在它之下的则是病态的冲突,自婴儿期处境伸展而来,伤害着、摧残着正常的倾向。

在分析处境内分析治疗日复一日地成长着,淹没已久的记忆重被唤起,并与治疗处境内的当前事故、感觉与情感反应发生关联。由推论可知,在分析进行的“各阶段”,不愉快的童年里所最具特色的压抑作用、固置作用或非道德化(demoralization)之各阶段与当前适应之改进的各阶段之间存在着平行的或交互的相关性!——虽非一丝不苟,却极重要。(关于此处和以下的讨论,参见图十五)。

一旦退化得够深,患者便或将改进其对生活的适应,更诚心更踏实地追寻愉悦而有原创性成就的“良好”标的⑦。理论上分析的每一步将使患者进一步接近现实,进一步趋近不再需要分析的那一点,而反映于患者的现实生活中的,则是一步步地改善他和别人间的关系。复原的历程和精神分析的历程都指向同一终点,但实际上它们不会同时中止。在患者生活与兴趣领域内,分析处境所占的成份将日益减少,终至于消失,当前的现实处境则扩展延伸,而为其对象依附之能力与创造力带来更大幅度的自由。【⑦这指的是患者的人生目的,而非治疗目的,虽然此处认定后者的达成端赖前者的获取。心理治疗的目的,包括分析术,并非永远如此单纯,事实上变异甚大,吉尔最近就曾很漂亮地于此有所说明。精神分析术理论上的目的可以有多种说法;佛洛伊德本人就曾如是说,其中说的最清楚的可能如下:“或许可以说治疗的目的在于除去患者的阻抗作用,重温且通过其潜抑作用,从而为其自我带来最大程度的整合与强化,使他能省下他所耗费于内在冲突的心智能量,发挥他最大的潜能,使他能尽其所能有效地享受人生。疾病症状的移除无需全力以赴,它乃是分析进行顺利时的副产品。”】

除了这两个进行性变化(分析处境及现实处境)各阶段的相呼应之外,在治疗过程各阶段及代表疾病原本发展的各阶段——即,在原初孩童或婴儿期处境内偏离或下落的步调之次序——之间也有相当的平行。二者大略互成影像或复制品关系,一个走向疾病,另一个走向复元。我常指出,认定分析中最早忆起者乃最早的(创伤性)经验,继而忆起者为第二创伤性体验(X2)然后第三个,如此这般,直至Xn,这样的想法多么轻松。然而我们都知道,事实上根本不是这回事。的确,广泛而言,事情可能正与此相反。最先记起的却是许多相当新近的失望、痛苦、伤心之事——然后才是较久远的,如此逐步往后推。故而顺着分析之前行,回忆就愈往后退,但回忆的顺序颇难预期。

这些早期事件的回忆与当前体验间的关系并非患者追寻的主要东西。它们只是“出现”于他当前的两大处境——分析与现实处境——的体验之中。它们就像图书馆里的参考材料,当目前的现实问题出现于分析处境时,组成并解释了与之有关的诸想法。如我们所将见到者,这些往昔体验的回忆除此之外还有更深的含意、更多的踪迹可寻。

但是我们都知道,起初患者总爱把分析处境看得和现实处境正相反。外面的世界险恶,所以他期望分析师对他慈祥。外面的世界使他害怕;所以他想自分析师那儿得到安慰。但是,当然,他渐渐地发现,分析师并不帮他实现这样的对比,所以患者就反过来把分析师和他一生中所对付的其它的人们一视同仁,而搬出他那拙劣无益的伎俩来。(从B到G1)

但是如今出现了矫正性的成份。我们已指出那矫正的倾向,在图上呈现着由虚假到真实目的(G3 到G1)的逐步改进,但是没提及这如何发生。到底矫正的因素何在?

我们还记得,在前一章里我们讨论过种种用以解释精神分析治疗何以造成进步的理论。人人都同意有什么事“发生了”,人格结构与功能的确有所改变,但我们不知道这些何以如此。我们承认有所谓自识感一物于复元之过程颇为重要,但是我们不能确定它到底是变化的因还是果。何况,究竟自识感是什么?

我将自识感定义为患者对下述诸点的了知:(一)他的情感与态度的某些面向,行为的某些技巧,他投置于他人身上的某些角色,有其定型可寻;(二)而这定型,就如老早被补兽器夹掉某些脚趾的熊的掌印,在其人生旅程里一步步印上痕迹;它出现在他当前处境下的人际关系里,它也出现在他的分析关系里;(三)这个定型的发生有其当初原本正确的缘由,而尽管环境已今昔迴异,某些决定性的因素已全然改变,它仍坚持下去;(四)这定型所包含的成份不但冒犯并伤害他人,亦且使患者费神费事、痛苦不堪。

自识感非仅在于看出分析处境内某事与孩童期某事间之相似之处,或看出孩童期某事反映于其当前处境的活动之中,或看出他当前处境内的某事正反映着分析处境内的某事。就精神分析技术而言,此字的正确而有用的含意如下:自识感乃是所有这三个处境之显著行为类型的同时辨明,并理解何以它们会出现,它们自从前乃至现在一直如何被使用着⑧。【⑧Richfield 说过,智慧的声音并不仅温柔而已,它有两种声音;也就是说,世上有两种自识感,因事实上有两种知识,我们理解事物有而种不同的方法,其差异就如我们对酒精与对strychnine 的了解那样(罗素)。(译按:酒精可以喝,从而直接体会;strycgbube中毒则甚危险,故不能直接体会。)“Reid 与Fubesubger 所谓的‘动力学的自识感’,‘分析术在智性上的至善之处’事实上可依每一案例之不同,以恰当的顺序使两种内省力的基本类型于合适的时机呈现而获得。”】

“分析的兴趣并不如有时被误会的那样,仅集中于过去而已,而是集中在过去与现在间的交互关系:过去对现在的影响,以及现在对过去的影响,虽然此话听来矛盾。在精神分析技术里,转移关系的分析所以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乃因它在人生中过去与现在之间形成一特殊的联系。”(Lowenstein)

在图解里(图十五)我把三个范围——孩童期,当前现实环境与精神分析——连结起来,构成一个三角形,此即自识感的三角形。这图形模式的三角形内包含了一块地方,我们可以把梦(D)安置其间,作为潜意识无时间性的聚集物,这样做颇具启发性。在分析处境里分析师接受这些梦(它们有时可算是礼物,有时是密码性的信息,有时是隐而不显的攻击),从而梦成了可解释可理解的东西。它们就像罗塞达石板(Rosetta stone,译按:此石板因兼有希腊文与埃及文,而使我们能解读埃及象形文字),来自分析处境、现实处境与孩童期处境的东西相互对照,互相诠释。所以我们把梦当作理解潜意识的皇家大道,辨明人格之特异类型症结的锁匙。

“所以梦不但满足赤裸裸的性欲、无限的支配欲与不受限制的破坏欲;当它们发挥作用时,它们也解除了梦者的孤立,安定他的良心,保存他的自我认同(identity),各方面皆甚特殊而颇有益。”“如艾力克生所言,梦反映出梦者的生活史(lifecycle):他目前的阶段和与此相关的婴儿期阶段、他的“心·性”(psychosexual)与“心·侵略”(psychaggressive)固置与停顿。它反映出社会化历程、集体与自我体认、自我组织化的自卫及整合机转。”

佛洛伊德一开始就体认精神分析疗法中梦的解析的重要性,而这并不因时间的逝去与经验的累积而减少。梦之形成、回忆与解释的理论恰正是技术的理论依据,本书从头到尾不过是其进一步说明罢了。梦的解析一书的第七章乃是精神分析学的大宪章。

我之所以没有特别去讨论梦之解析的理论⑨,道理就在这里。在实用上我对此倚赖至深,并相信年轻的分析师若逃避或忽略此事,则显见其所受之训练未臻完备。梦对精神分析家的意义彷佛层钻取样之于地质学家——不同之点在于我们的取样是自己冒出来的!它们是来自潜意识的密码沟通,因只有以此方式才能逃过潜抑作用的栅栏。只要你能将之翻译出来,它们——再加上联想的帮忙——便将照亮并澄清其生活史、临床表现与转移关系处境的全部范畴。【⑨THOMAS N.FRENCH曾以精神分析学之发现及制约反射理论为依据,对精神分析历程作广泛的检视,其五巨册著作中之第二册就完全致力于精神分析疗法中的梦及其解析,尤其着重于同一个人在不同梦境中反复出现的型式及其次序。他认为这些型式与患者的行为型式有关。】

材料出现的次序

关于自识感的获取如何推动复元,此处有一个解释或一种说法:当自识感将潜抑栅栏向后推,自我认知的范围随之扩展,自我的领域和自由也就更形伸张。这在我们的模式里可由孩童区前的直线来表示。随着过程的进展,这潜抑栅栏(RB)屡次被触及、屡次被突破以获取遗忘了的材料。实际上这条线是一步一步地被向“后”移——即向左移。

随着这进行性退化,被遗忘与被潜抑了的东西不断地被记起来,但同时关联的历程也继续着,所以可以说,患者在这一瞬间记起了过去的某件事,在下一瞬间,则说出对医师的某一态度,而在另一瞬间,则发生一个标示着所有这三个范围之相似处的幻想(或梦)。但是根据经验,我相信从这几方面得来的分析材料之出现虽似漫无规则,其实却有着一般性的次序存在。在分析开始之初患者常诉说他当前的苦痛,且可能从其现实处境概略回溯其童年。“今天遇到这种事”,他会说:“就像当我小时候常遇到的,例如,当……等等。”这种报告材料的方式我称之为顺时钟方向的次序;它组成良好的精神疾病史及心理治疗,但除非在刚开始之时,绝非良好的精神分析。

反之,在“进行顺利”的分析里,举例来说,患者常会诉说现实处境里令他不快的某一面向,由此而引向分析处境的某些愉快或不快的面向,但这与现实处境的不快相较之下,大概依然可爱得多。在分析处境的这种愉快面向的保护之下,他的心乃转向孩童期,而由其间忆起某事——未必最早亦未必最近,只是与此有关的某事。由此一区域他很快地再回到目前,回到当前的现实处境里的某事,如此一个循环乃得完成。(公式:现实――>分析――>孩童期――>现实――>如此这般。)

例如:“当我下班回家时,我太太从不曾把晚饭弄好过。她总是要我等。当然,你有时也这样。不过那还不太严重;我不愿等太久的。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对你说这不客气的话。我以前常这样作弄我妈,那时我真是个不知好歹的混蛋。我总为了些与她无关的事而责备她。我妈十分关心我吃得够不够。我还记得每天我放学回家我妈给我做的午饭。我太太甚至不为我做饭——但我并不太责备她。也许我伯她。不错,我想我是不敢批评她。我甚至更有勇气批评你而不敢批评我太太;我几乎到处寻衅,挑你的毛病。”

任何分析师都会在这上面找到别的东西,但我要说明的则是:患者不断从当前处境走向分析处境,然后走向相关的孩童期处境,然后又到了现实处境,如此依同样的逆时钟方向循环不息(由图十五可见)。这在分析里乃是典型的、恰当的、正确的。我们这主张可以从佛洛伊德此一建议里得到支持:分析必须从所谓的表面走向所谓的深处。

但是若材料的次序从深处指向目前,即,在我们的图解里变成顺时钟方向,则必然是发生了毛病。故若患者说的是下面这段话,任何分析师都会看出他正陷在某种严重的阻抗作用难关里:“你使我这样地等着。我不懂怎么会这样。你不愿看清我吗?我太太也是一向要我等的。我从不抱怨——我想我大概是怕她。我妈从不会要我等;我一下课回到家,她就已做好午饭在等我了——从不必等,不像这里。你怎么老是要我等?”

在这个例子里,材料流动的方向错误(分析――>现实――>孩童期——>分析)。事情必须顺着实际体验的路径依时而进,而非没头没尾地从孩童期伸向分析处境。

阻抗作用的另一常见表现反映于材料之流的“阻滞”或“拖延”倾向里——我们常把这称做“破唱片”型的阻抗作用。例如,患者沉浸在孩童期材料之中,空自反复思索,既不进步,也得不到自识感。在这例子里,阻抗作用常与面对当前现实处境的某些事有关,此事一经向患者指明,整个历程就可向前迈进一大步,但是有的患者也会沉溺在现实处境里——有时这就被叫做“现实阻抗作用”。在此种状况下阻抗的对象乃是分析处境里某一事物的认知;所以患者就需被推向那一方向。分析师不再问;“那如何在你的当前生活发生作用?”而问:“是否这正反映了你和你的分析师间的关系?”但是患者也可能陷溺于与分析师的关系,即分析处境中的一种乐欲化作用。此时矫正在于将患者推向过去,指引他注意:“你对我的感情正反映着往昔一度依附于某些人的东西。那是谁?”或“你能记得从前何时曾经有这种感觉吗?⑩”【⑩我相信裴廉克齐说过:若患者谈论其现在,就应引导他进入过去,如果他尽谈过去,就应指引他走向目前。这里所说明的模式其实就是裴廉克齐的话里所包含的原则的扩大说明而已。】

材料之流亦未必仅陷溺于某一点,它也可以在任何两点间作强迫性的拉锯战。有些患者不停地从现实问题跃向分析处境,再回到现实处境,再回到分析处境,如此这般;关于婴儿期的事一句话也不说。其它的患者会不停地谈论婴儿期与分析处境,一时间理出无数的关联来,但从不(或至少不一致地)引入当前现实的因素。此种患者会长篇大论地谈着他儿时对小他两岁的小弟弟之愤恨,并将之与分析师刚收的新患者或他在学校职位上的晋升相比拟,更不用提他对分析师子女的嫉妒,或甚至他太太刚生下个女儿也会遭到攻击。年轻的分析师碰到这种阻抗现象,有时会茫然不知其何时回头。如果他遵循此一图解,他就不会如此(当然,有少许例外是没有规则可循的)。

对我们的图解模式再看最后一眼,你或可说,这比较、关联、回忆、矫正等的循环历程,似乎同时推动着实质的以及内在的变化。回忆的深度增加、潜抑的栏栅后退、分析处境乃渐消失而融合于现实处境内,患者不断地向理想的目的前进。也许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理想可以做为治疗的目的:正确地理解有关自己与自己存身的世界之事物、以客观的眼光体会其过去与现在。但只有当恰当的情感反应随此种知识以俱来,而能引用生命的本能以投注于创造力与建设力之上,从而带来自由的感觉时,这样说才算正确。

在结束这有关分析师之干预功能的一章时,我非常明白它多么地疏陋,偏颇而不完全。但是它的确包含了某些我和一些别的人觉得颇为有用的公式和模型。它们使我能告诉那些胸怀大志的初学者,我们可以相信,甚至在他所将面临的这种最漫无组织的潜意识材料里也自有其秩序存在,而在我们用来对付它的方法里,确也包含了某种秩序。这帮他在做治疗家的工作时能有自信。以后他可以把他所读到的、体验到的许多其它的看法与事实安置在这摸式之中,或者他也可以将之驱出记忆之外。葛罗夫在他著名的问卷调查里,发现了行医的分析师们在“解释”的使用及形式、时机、性质、深度、次序及内容各方面差异甚大。我们的做法或许多少有异。但是我们都相信我们尽力在遵循某些基本原则,初学者尤需于此有明晰之理念。我已供给他以一个架构,以便他去安置这些。









阅读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