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被央视追责,惹怒全民!这个黑心产业,怎么还活着?
  • 来源:TechWeb
图片
本文来源:金错刀
ID:ijincuodao
作者:圆圆

图片

13年前,因为“毒奶粉”,很多婴儿变成“大头娃娃”,后半生全毁。
 
13年后,“大头娃娃”再次出现在网上,看得刀哥格外揪心。
 
这是5个月大的宝宝,左边是正常样子,右边是现在的她:
 
(图片:老爸评测B站视频)

脸部肿胀突出,额头上还出现又黑又长的汗毛,密密麻麻往脸颊蔓延:

(图片:老爸评测B站视频)
 
不到一岁,体重已达到22斤,胸腔和胳膊部位僵硬发胖、头部异常肥大,异于常人。

本以为13年前造成的惨剧就此停止,结果在2021年初,再次上演人间悲剧。

但这次的罪魁祸首不是奶粉,而是一瓶护肤品,从毒奶粉到毒面霜,从食品安全到药物安全,刀哥想说,难道保障孩子的安全,就这么难?

不是毒奶粉
而是毒面霜

最初的视频是博主@老爸评测 发布的,因为接到读者委托,希望能够检测下宝宝正在使用的护肤品。

涉事的宝宝来自江苏,夫妻俩在去年九月份发现宝宝身体有异常,饭量增大、皮肤长汗毛,两个月不长个,发胖明显。

但去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一切健康。
 
(图片:老爸评测B站视频)
 
考虑到宝宝只喝妈妈的奶水,夫妻俩还专门把奶水送去检测。
 
结果依旧没有问题:
 
(图片:老爸评测B站视频)
 
此时的大家都认为是婴儿肥胖导致的病因。医生这边也建议家长给宝宝减少喂奶,观察一段时间。
 
但一个月过去后,情况变得越糟,发育迟缓,连基本的翻身都做不到,脸上的胡子越来越明显。
 
(图片:老爸评测B站视频)

夫妻赶紧前往南京市儿童医院查个明白。
 
一去医院,护士看到宝宝这种情况,直接问他们:有没有给宝宝涂什么东西?”


这才了解到这家医院已收治过四个这样的宝宝,都是因为激素药膏。
 
可这对夫妻纳闷,自己也没给孩子用啥激素产品。
 
最后医生建议孩子住院一周,彻底做身体检查,包括抽血化验。
 
但因为宝宝身体,光抽血就做了两次,第一次头上已经抽不出血,第二次才从脖子上抽血成功。
 
(图片:老爸评测B站视频)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后,检测结果显示,宝宝血液和其他指标正常。
 
既然如此,那么激素到底从何而来?
 
夫妻俩思前想后,才把问题指向了一款经常使用的抑菌面霜:益芙灵。
 
(图片:老爸评测B站视频)

为了验证这一猜测,医生建议先停用试试看。
 
结果当天一停,宝宝晚上就不哭不闹,睡得很香。
 
而博主@老爸评测 也在第一时间对这款面霜做了检测,真相就是: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严重超标!
 
见多不怪的博主此前测的最高含量范围在0.2-0.5mg/kg 之间,而益芙灵是多少呢?
 
30mg/kg ,剂量翻了好几倍!
 
将这样的激素用在小孩子脸上,怎么能不出现问题?最无语的是,当涉事家长联系这家公司,对方却一口否认有添加激素这一事情。
 
事情曝光后,网友炸了,许多宝妈也表示自己正在用这款产品:


残忍的是,这些不幸的宝宝们,还不能马上停止激素类药物,否则还会出现器官衰竭的危险。
 
毒面霜,毁掉的不仅是孩子的身体,还有他们的未来。
 
而谁在制造这样的悲剧?

连孩子都不放过
谁是幕后黑手?
 
这款名为“益芙灵”的宝宝霜,刀哥经天眼查发现,其背后公司为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

 
公司商标就注册了好多个,类别涉及多种,出事的面霜就在其中:

 
其中刀哥发现这个涉事宝宝霜,使用的是“(闽)卫消证字”许可证号。
 
 
不要小看这个“消”字,这里边可有大学问。
 
1、偷天换日:拿“消”字号做文章

“消”代表产品不具备治疗效果,就是消毒产品类,比如除菌湿巾,而这款宝宝霜呢,属于日常护肤品,是要标注“妆字号”的,那为何不标?
 
原因就是“消”字号事儿少,好审批。
 
拿到“消”字号很简单,花费几千块,就能由省级以下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时间一般仅需1个月。
 
而“妆字号”需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甚至检验的成分种类比“消”字号要齐全,关键是,“妆字号”只能进化妆品柜台这些渠道,而“消”字号渠道广,能进各种医院和药店。
 
也因此这款商品经常出现在各大药店,并且在醒目位置。
 
 
涉事家长也表示,去药店询问宝宝湿疹的用药情况时,店员都会极力推荐“益芙灵”,宣称效果好。

事实上,这完全属于虚假宣传,《消毒管理办法》规定,消毒产品主要起杀灭和消除病原微生物作用,不能出现或暗示治疗效果。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人执着于为“益芙灵”带货呢?原因就是暴利的诱惑。
 
2、面霜成本低,卖得贵
 
根据新华社记者暗地走访,此次涉事的婴儿抑菌霜出厂价才4元,但到消费者手中售价达70多元。
 
中间差价那么多,怪不得有人抢推荐。
 
由于这些产品非药品类,对生产流通过程极其宽松,导致成本极低,包括生产、净化、包装等,都在一个工业园的三楼完成,而且员工一共5人。

而另一方面,市面上类似产品太多,被市场监管部门抽检到的风险很小。
 
为了突出所谓的疗效,就非法添加违禁激素成分,炮制“秘方”噱头。
 
加上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婴儿皮肤炎症,市场需求旺盛,宝妈爱娃心切,难免病急乱投医。
 
尤其去电商平台看看,到处都是这样的“消”字号产品,却打着疗效显著的广告。
 
 
但这些产品,卖得贵不说,还对小孩有危害,家长想维权,更是难。

目前,涉事厂家所在的福建漳州市卫健委、市场监管局已介入调查该事件。

已责令企业停产并召回涉事产品,通知经销商对涉事产品下架,并正联系权威检测机构进一步检测。
 
但刀哥最关心的还是:这些违规企业怎么罚?婴幼儿产品的安全底线到底在哪里?

谁在拉低婴幼儿产品安全底线?

事件发酵到今天,刀哥看到对本次事故的整治,还只是针对涉事店铺处以4000块的罚款。
 
至于厂家的处理,还有待后续进一步调查曝光。
 
这让刀哥又想起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发生后,所做的后续追责。
 
2009年1月,时任三鹿总裁田文华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处罚金2000多万元。
 
 
三鹿集团副总经理王玉良、杭志奇以及副总经理助理吴聚生都以同样罪名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8年和5年。
 
是不是看着觉得处罚力度还行?毕竟有个无期。
 
那我们看看现在这四人都怎么样了。
 
被判15年、5年和8年的三位早就刑满出狱,其中俩人还享受过一段时间的保外就医。
 
被判无期的这位,其实根本坐不穿牢底,还有过三次减刑期;

 
2011年11月,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将其刑期由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19年。
 
2014年5月,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又裁定对其减去有期徒刑1年9个月。
 
2016年年底,田文华再次因为监狱表现良好,被石家庄市冀中南地区法院减刑一年半。

算了算,大概2022年就能出狱了,真是意外。
 
而那些受害者,却要带着身体残疾生活一生。
 
他们当中有人3岁患上双肾结石,长大成年后还会无故晕倒,膝盖疼痛,哮喘,心脏病......
 
甚至对奶粉的恐惧,已经成为心理阴影。


而把目光投向国外,看看对于同类案件他们是怎么样做的?

强生在美国的知名度不亚于彼时的三鹿。

2018年,因“爽身粉致癌事件”,被判赔偿被告46.9亿美元,并召回产品损失达到4亿。
 
2019年8月,强生一款抗精神病类药物利培酮(Risperdal)导致男性儿童患者乳腺增生,被费城法院裁定支付80亿美元赔偿金。

一笔笔的巨款罚金背后,刀哥看到的是对涉事厂家的零容忍还有对儿童的重视。
 
反观国内为何频发食品安全问题?就一点,违法成本太低。

连高层领导也曾感叹

几千万的罚款对于知名企业无异于不痛不痒,当风头过去,那些涉事厂家换个包装,继续赚黑心钱。
 
尤其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此前三鹿奶粉出事,中国乳业一损俱损,就连个别良心企业也因此身陷囹圄,有理说不清。
 
以至于整个行业在国内外都抬不起头,近些年随着奶业整顿、好不容易赢来消费者的信任,结果又因为“毒面霜”,再次被公众质疑,婴幼儿产品的安全问题,再次揪紧大家的心。

刀哥这几年观察来看,母婴群体近几年确是消费市场的宠儿,新手宝妈上路,为了给娃吃好的,用好的,恨不得自己吃点亏。

厂商们看中的正是这一受众,于是抛开其他,盈利当先,导致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的产品是一波接一波。

从吃穿住行,玩具和衣服,全都出过事。


在一次次被厂家套路之后,消费者也开始心灰意冷,逐渐对国产的任何婴幼儿用品产生质疑,直到拒绝使用。

从宏观来看,这是社会公信力正在失效,而在刀哥来看,这是一个领域衰退的征兆。

尤其是给孩子做产品,糊弄两下可不行,他们的钱好赚,不代表人也傻,信用透支完了,企业也垮了。

企业失去的是良知,而社会失去的,是底线。

— 【 THE END 】—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小米折叠屏手机真机现身:疑似跳票两年的MIX 4……


微信 8.0.1又来了!修复问题,终于能显示“在线状态”了


华为留了一手!将继续发布P50、Mate50:搭载麒麟9000...

育儿

1 2 3 4 5 >> 

公众号 • TechWeb

  • TechWeb微信号 : techweb
  • TechWeb专注于互联网消费领域,每日专业提供互联网产品、智能设备及互联网服务等方面的最新资讯。
  • 手机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订阅
Flag Counter